【研究院观点】何军良、王煜、刘嵋 | 着力构建国家供应链体系,增强我国全球治理能力

一、为什么要构建国家供应链体系?

1、全球供应链战略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断拓展和价值体现,供应链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之一,美国和欧盟率先将全球供应链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之一,供应链应该从企业和产业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现代供应链概念,标志着“现代供应链”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从供应链的视角开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需要

《Connecting to Compete》系列报告指出,中国的供应链绩效指数(LPI)从2010年至今,处于26-28名之间,居于全球第二梯队。中国供应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利益博弈过程中利益共享的透明机制有待完善,供应链体系发展的综合环境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速度。我国亟待从供应链体系角度加强国际规则的对接和引领,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一体化和体系重构的角度为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稳定运行提供供应链保障,并形成新的增长点。

3、从供应链的视角寻求全球合作的机遇的需要

东盟一体化、RCEP、中韩FTA、中日韩FTA等区域贸易协定不断推进,各国均试图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来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将进入一轮深度整合期。供应链作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之一,将通过建立包容开放、高效有序、共享共赢、安全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寻求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度整合中的合作机遇。

4、从供应链的视角来应对贸易摩擦的需要

虽然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不断攀升,近年来国内外经贸形势的变化导致存在产业链“外移”、供应链“断链”、价值链“走低”的风险。其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全球供应链的规则主导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卡脖子关键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应对贸易壁垒的话语权不强。需要从国家层面应加强供应链高端要素集聚,拓展技术外溢渠道,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提高反制能力。形成我国科技和知识创新优势,发展自主高新产业,推进技术出口与知识产权出口,提高我国应对关税壁垒、技术壁垒、金融摩擦的能力。参与和引领全球供应链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国际法律、规则和全球标准的制定,推动全世界供应链治理结构改造。

二、怎么建国家供应链体系?

1、与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相融合,构筑我国的国家供应链体系

经过近六年的建设,我国自贸区形成了“1+3+7+1+6”的战略布局,自贸区建设的核心是自贸区供应链的改革与创新。自贸区供应链的核心是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安全、高效、可靠、协同。政府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自贸区+供应链联动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多个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需要一个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通畅、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国家供应链体系支撑。通过制度化、信息化、协同化等方式,消除供应链的壁垒,优化重组供应链体系,使其“柔性”和“共赢”得以体现。

2、着力跨境供应链合作,支撑我国全球化合作战略的推进

中国经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带一路”、多边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全球化战略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海外投资、海外市场、海外资源基地、劳务输出等海外战略资产大幅度增加,海外利益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符合我国全球化战略的国家供应链体系是否安全、通畅、高效,直接关系到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作用十分巨大。

3、推动企业供应链能级提升,提升我国主要产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为保证经贸发展和进出口战略物资的运输,防止国际风云变幻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企业供应链已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外贸事业的支撑体系。当前我国主要产业处于全球化发展转型阶段,需尽快适应全球化资源配置方式,使企业能够在与国际对手竞争的过程中建立起全球化的生产网络、采购网络乃至供应链体系,真正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提升城市供应链韧性,促进我国若干世界级供应链枢纽的形成

供应链核心枢纽城市的重要标志为是否具有全球枢纽性质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空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等。我国现有的主要枢纽城市离成为全球供应链核心枢纽还有差距,亟需在一批具有枢纽性质的城市,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特点,依托经济腹地的优势,发挥物流枢纽作用,打造国际航运、金融、贸易、离岸结算、科技创新等中心,逐步确立全球供应链核心枢纽地位。

5、增强供应链安全与风险防控,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

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在拓展供应链深度和广度的同时,给供应链本身带来了诸多风险。我国需要从供应链通道安全、信息安全、成员间的协同安全等维度来构建供应链安全体系,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改善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见度,消除供应链中断的限制性措施,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稳定运行。